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您的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为了信号“不掉线”

为了信号“不掉线”

来源:www.leyu.com    发布时间:2024-11-12 02:55:04

  “不掉线”的信号从何而来?沿着隧道敷设的漏泄同轴电缆(以下简称“漏缆”)功不可没。

  漏缆技术此前仅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经过十几年努力,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之一的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科技”)打破国外垄断,相关这类的产品上榜工信部“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中天科技董事长薛济萍自豪地说:“我们已建成国内漏缆品种最全、顶级规模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可与美、德等国著名企业比肩。”

  漏缆之所以被用于隧道、桥梁等场合,是因为其不仅能传输手机信号,还可以像天线一样,将接收到的信号传回通信基站。

  本世纪初,我国高铁和城市地铁建设步伐加快,对漏缆的需求也慢慢变得大。当时国外品牌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占有率极高。面对这一状况,薛济萍果断拍板:自主研发高水准的漏缆产品,服务国家轨道交通建设!

  从2006年组建研发团队开始技术攻关,到生产出第一根漏缆,中天科技旗下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射频”)仅用了一年左右时间。然而,产品销路并不顺畅。

  “当时,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打开市场、如何赢得用户信赖。”中天射频总经理徐宗铭回忆道,“其实聚焦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产品性能。”

  “按照以往惯用的做法,对漏泄电缆传输和辐射特性的评估是在自由空间环境下进行的。”中天射频总工程师赵瑞静介绍,“所谓自由空间,指分别环绕漏缆和测试天线形成的直径两米的圆柱体内不能有任何金属物质,否则会影响测试精度。而漏缆常用于隧道等密闭空间,隧道壁对信号的反射作用较大,自由空间环境无法完全模拟漏缆工作的环境。”

  怎么办?在厂内直接开挖隧道显然不现实。那么,能不能在地面上建一条模拟隧道呢?

  研发团队分头行动,开展了大量工程调研,结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建设圆形及矩形两种结构的模拟隧道,用于模拟地铁隧道和站厅等多种典型场景的信号覆盖效果。

  “模拟隧道不仅配置了先进测试设备和自动化检测系统,还注重尽量还原实景细节。”徐宗铭和记者说,“包括地面墙壁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我们都做了专业设计。”

  依托模拟隧道,团队先后完成了多种施工情景下的漏缆信号辐射特性研究与性能验证。比如,在两种隧道结构中,测试两根或多根漏缆在不同安装间距下的电磁性能;设置接收天线与漏缆的不同距离,研究信号强弱之间的关联性……

  近乎严苛的测试环境,为产品打开市场奠定了基础。2008年,中天漏缆成功中标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段项目,国外品牌垄断市场的局面从此开始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天科技逐渐跻身漏缆行业第一方阵,并在桥隧占比达60%以上的京张高铁一展身手,助力打造出全球首条实现5G全覆盖的“智慧高铁”。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全长11072米。”中天科技总裁薛驰和记者说,“因为江面宽,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分公司放弃了在岸边建铁塔发射信号的方式,改用漏缆作为通信设施,并提出2G、3G、4G、5G信号必须全覆盖。”

  “以前,2G到4G的载波频段覆盖范围为700兆赫兹到2700兆赫兹。5G商用后,这一范围被扩至3600兆赫兹。”徐宗铭说,要把这么宽的频段做进一根漏缆里,且要满足高铁列车强信号屏蔽下的覆盖要求,绝非易事。

  在中天射频的生产车间内,徐宗铭指着漏缆中铜带上许多细致的槽孔对记者说:“这就是我们的专利技术,也是实现2G到5G信号兼容的关键。”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不同。频率低的波长长,可以比作‘花生’;频率高的波长短,好比‘小米’。”赵瑞静解释,因为频率差距大,如何开槽面临不小的挑战。

  槽开太大,“小米”一下子全漏出来,高频信号来不及传到线G信号很差;槽开太小,“花生”漏不出来,也就是频率低的信号无法释放,又会导致2G信号很差。

  终于有一天,他们从双节棍原理中获得灵感——一根棍子很难兼顾击中远、近两种距离的目标,使用双节棍后,两段叠加可击中远距目标;折叠起来又可命中近距目标。

  受此启发,研发人员改变原有连续开槽思路,创造性开发出裂变槽专利技术。他们将单槽孔裂变为多个小缝隙单元,对低频来说,多个小缝隙单元相连增加了缝隙总长,可以泄漏频率低的信号,提升“花生”的泄漏能力;对高频来说,单缝隙长度较短,“小米”也能均匀地泄漏出来。

  如今,这项“冠军产品”已被大范围的使用在国内高铁、地铁线路与跨江大桥等各类工程的通信系统覆盖。

  “今年两会期间,习强调,‘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添动力。”薛驰向记者表示,未来,中天科技将以“强主线、补短板”链式创新、“特色化、高端化”差异创新、“抓机遇、布新篇”向上创新三大创新举措,努力构建面向全球化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科学报国正当时】与“锂”共舞 材料报国——走近北理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今年的滑雪季马上就要来临,全国冰雪资源何处多?日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综合多种气象指标发布了冰雪资源数据,为滑雪爱好者和滑雪场经营者打造了一把“冰雪资源量尺”。

  受今年第22号台风“银杏”影响,预计11月11日至12日,海南省中部及东南部将有中到大雨,万泉河、昌化江及沿海部分河流将出现小幅涨水过程。

  这一研究成果区分了BLA向同侧和对侧大脑半球投射在情绪和相关记忆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发现了BLA到对侧NAc神经投射在编码负性情绪和引发逃避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跨脑半球神经连接的一个重要功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间竞争形成叠加态势,我们国家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

  收获时节,走进浦城县仙阳镇的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种粮大户钟安森没有下田,而是在大屏幕前查看农田的各项数据。

  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全球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创造世界纪录。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首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该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真正开始启动。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5年。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以下简称“CHES计划”)观测策略日前在国际期刊《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人员还模拟了目标恒星HD 88230周围宜居带存在一颗类地行星的情形,并进行了仿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副研究员杨阳团队制备了具备优秀能力光学性能的低毒性蓝光胶体量子点,并以其溶液为光增益介质,实现了高度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左右,九成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率逐步提升,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公布了一份清单,列出了17种能致人患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病原体。

  IgE是过敏反应的核心免疫球蛋白,其与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新一代数字技术蒸蒸日上,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澎湃。直播将展示行业数字化最新发展的新趋势AI+等前沿技术的最佳场景应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维时空谱遥感数据综合与表征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数目等生长发育关键性状中发挥关键作用。

消息提示

关闭